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效果

我们对结构工程中的箍筋缺少什么?

1)对于柱端,取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500mm中的最大值;

2)底部立柱下端不小于立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板上下500mm;

4)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填充墙等造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架柱、主体角柱和次框架,应取全高。

以上只是一个原则。柱子的密实度范围将在施工图纸上明确标注。

密实区箍筋间距如何确定:一般在设计中规定。若设计未指定,则按表确定。

另外,在柱的施工缝位置,必须在接头上下各50mm处加设两个箍筋:

2、柱箍筋数量要求:

1、柱内纵向钢筋和组合箍筋的布置应遵循对称、均匀的原则,箍筋拐角处应有纵向钢筋。

2、柱组合箍筋宜采用断面周围大外闭箍和内闭小箍的组合(大箍套小箍)。内部复合箍筋的相邻两个肢形成一个内部封闭的小环。当复合箍筋的肢数为奇数时,设置单肢箍。

3、柱封闭箍筋(外封闭大箍、内封闭小箍)的钩位宜沿柱垂直方向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排列。

4.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应采用箍筋或拉杆双向约束;采用拉杆组合箍筋时,拉杆应靠近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5、框架柱箍筋密度区箍筋腿距为: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大于250MM与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者;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

通过以上的讲解,项目管理人员应该知道箍筋在钢筋检验中非常重要,不能忽视。

用户评论

暮染轻纱

确实啊,最近在学习结构工程的时候感觉对箍筋的研究和应用总是缺失一些东西,这个博客文章提到的点很有启发性,让我开始思考哪些方面是我们可能忽略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的小笨蛋

我之前一直认为箍筋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抗剪性能,却没有想到它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作者把这些角度娓娓道来,真的开拓了我的视野!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绝版了i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我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确实会把一些细节忘却,只专注于常见的应用场景。这个博客文章很有必要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思考和改进的态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话刺骨

这篇文章的观点有点太绝对了吧,箍筋在结构工程中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说我们遗漏了全部,我觉得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我很赞同作者提出的观点!作为一名建筑材料研究者,私も一直关注箍筋在新技术的应用,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突破性的发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雨萌萌

我对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但文章的论述还是比较浅层化,缺乏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希望能更深入地探讨结构工程中的箍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光浅夏ζ

文章内容很有价值,特别是对那些刚接触结构工程学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 只是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更多实用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红颜

我想说的是,建筑安全是首要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箍筋自身的作用,也要考虑它与其他结构材料的协同作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过试用期的爱~

这篇博文确实引人思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看似细节的东西,其实关系到工程设计的全局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楼买醉

作为一名施工人员,我只知道箍筋的作用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对于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不太了解,需要多学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绝版女子

我一直觉得箍筋就像一根一根细密的网格,连接起整个结构,赋予建筑力量与韧性。这篇博文让我更加理解它的重要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日久见人心

这个观点很有争议,不同类型的工程对箍筋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和选择应用方式 rather than making generalization.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疯人疯语疯人愿

文章没有提到钢筋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形状对混凝土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箍筋的作用还是有欠缺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见朕骑妓的时刻

这个文章很有意思,让我想研究一下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和相应的箍筋有什么区别,这样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忆未来

我认为结构工程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升自身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在设计方面就需要考虑更先进的材料和建造方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文章提到的 "遗漏" 值得深思,我们确实应该对箍筋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桃洛憬

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因素也会对结构工程的具体设计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仅仅从单一的方面出发很容易造成偏差!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