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效果

鲁西南建筑特色:柱、廊柱、柱础的独特构件解析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鲁西南建筑特色:柱、廊柱、柱础的独特构件解析的问题,以及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一、柱、廊柱、柱础

中国古代房屋柱与现代建筑的柱是不同的,除了承受上面的全部荷载传递的力学功能外,同时注重其视觉上的美感,而且由于柱的均衡、比例和雕饰,形成中国古代房屋艺术的特殊风格。中国古代房屋柱,从材料上来分,基本上分为木柱、石柱和砖柱三种,并以木柱为主,金属柱在古代曾出现过,但可能是由于其造价昂贵,后来没有沿袭,在造型上,大体有圆、方、长方、六角、八角、梅花和浮雕柱等数种。

1.木柱

自古以来,木柱的细长比(即径与柱高之比例)一直被重视,一般大体上是采用1:10左右的细长比,这种比例不仅合乎力学的理论,同时在造型上也是符合美学的比例关系的。在唐代的初期,柱径较大,多半为1:8-1:9,宋、金时代,檐柱一般仍保留这种粗壮的比例,而内柱,为了扩大室内的空间感都较为细长,其细长比,改为1:11-1:14。元、明代之后,则趋向细长,多为1:9-1:11,到了清代,则规定为1:10。

在古代民居的房屋中,木柱的截面以圆形为多,一方面是符合力学要求,另一方面便于加工。因为木材本身就是圆形的。所以在一般的民宅中多采用自然树形,略微粗加工为直径柱。而重要的房屋把木柱在2/3以上的部位开始收缩,使柱形成为曲线状,把这种柱称为"梭柱",把这种逐渐向上收分使柱头成覆盆形的做法称为"杀梭"。宋·李诫《营造法式》中规定:"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如栱卷杀渐收到上径比泸斗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顶与泸头底相符。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构造的目的,就是使柱身的纵断面由简单的直线变成柔美的曲线,而这种在造型的加工又与力学上的功能完全相符,而且使节点构造上更为密切美观。如孔府的大门、二门的柱子,都是做成梭柱的形式。

2.廊柱

廊柱是古代房屋中主要的立面,这种艺术性很早就已受到重视,一列与水平面绝对垂直的柱子,因为视觉上的偏差,往往在观感上并不是完全平行和垂直,而且缺乏稳定性。为了纠正这种视差,使柱子有意识地产生偏侧,使其在总观上产生平行与垂直的效果,这种微微向内倾斜的做法,在宋代称为"柱侧脚",并规定正面柱侧脚为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宋·李诫《营造法式》中,有"凡立柱并令首微收,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若侧面每长一尺即侧脚八厘,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的规定。至于多层楼阁则通用"若楼阁柱侧脚底以柱以上为则,逐层做此"的方法。这些规定,是宋代对房屋构造的总结,而实际早在唐代或者更早些便有这种做法,但偏侧较大,有的可达柱高的2.9%,如孔庙的大成殿都做了微妙的柱侧脚。

除此之外,柱子的另一种形制就是各间的柱子都向明间中轴线倾斜,即所有柱子除明间外,都向两个方向微倾。这种在房屋上对视觉偏差的纠正是十分细致和微妙的。这种做法,不仅存在于中国的古房屋建筑艺术中,而在古希腊、罗马也同样存在这种"视觉纠偏"的做法。

3.内柱

位于房屋内的柱子,称为内柱。内柱往往是室内装饰的重点,内柱多与梁栋、天花、藻井、花罩、横楣、挂落、格扇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装修。后汉·张衡《西都赋》中就有"雕楹玉磶,绣杨云楣"之说。楹就是柱子,磶就是柱础,栭就是斗棋,云楣就指各种花罩磶、花枋。由此可见,柱子在古代房屋装饰中的地位与重要程度。如济宁市吕家宅院的柱子、柱础、斗栱、各种花罩、花枋、古代天花、雀替等前院后宅到处可见,真有古民居中之集大成。而且前堂后楼都是典型的做法。

4.外檐柱

外檐柱在房屋的立面构图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力学上看,它是承担屋檐的荷载,而在造型上则是空间构成的主干,对于丰富立面、增强景深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把立面上的重要装饰构件,如雀替、花枋、花楣等都纳入立柱之中,成为柱上的附属件,并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整体的艺术效果。在古代,把支撑出檐和雨篷的外檐柱又称为擎檐柱。这种柱在古代出现得很早,从文献记载中,大概最晚在商代就已存在。至于说擎檐柱后来演变成"飞檐"之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这种外檐柱在古时店铺中十分普遍,如在南阳镇书院街,举目可见。

5.柱础

木柱最早是埋在地下的。为了防止柱子的下沉,便在柱脚下放一块大石块,这就是原始的柱础。后来逐渐地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腐烂,于是将原来位于柱脚下的石块升到地面上来,一方面作为柱基,另一方面把露出地面的部分作为柱子的基座,便是后来形成的柱础。自从柱础露出地面以后,它的造型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且逐渐地加工、装饰,因而,不仅把它作为一种力的传递构件,同时也作为一种装饰构件,因此,柱础同柱一样,都具有力学和美学的双重功能性。

按宋《营造法式》的规定,"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到了清代,对柱础的做法规定得较简单些,梁思成《营造算例》中,有"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就是说柱础的边长为柱径的两倍没有变,厚度则增加了些。从力学上看,在一般的房屋中,这样的一块砖石是适当的。当然,地耐力不同,自然柱础也应有所不同,而此时的柱础是与基础合而为一的,只是到后来才把柱础与柱基分开,柱础成为专门的结构构件,而柱础除了传递荷载外,且变成同时具有装饰性的构件。从此,把柱基与柱础分开。埋在地面以下的部分称为柱基,或称为基础,露出地面以上的部分称为柱础,柱础多与柱形相结合,圆形柱用圆形础,方形柱则用方形础。经过历史的逐渐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多种形式,唐、宋以前,多为覆盆式,故称"覆盆柱础"。到了清代,演变为"古镜式柱础",后来又出现高支座"嗓墩"式柱础,如僧格林沁祠堂以及吕家宅院的柱础均为此类。这种磉礅有单层的、双层的和三层的,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在上层多做成鼓形,并变化多样,甚至完全变成一种雕刻艺术品。如吕家宅院的磉礅础。

鼓,在古代,是表示吉祥、喜庆之意。故在栏杆、门枕石以及柱础等处,多采用鼓石的造型或装饰图案。唐朝在覆盆上雕宝装莲瓣,在宋、辽、金代,则除雕莲瓣外,还有各种花纹,元代则用素覆盆不加雕饰。莲瓣是受佛教的影响,因为佛座就是莲花座,源于"佛乘莲花来,坐莲花去"的传说。到明、清时,在元代的传统上会做雕饰,但图案亦多崇尚简朴。在一些民居中,仍多沿袭唐宋时期的造型和雕饰。

用户评论

像从了良

真赞,这篇博客对鲁西南特种建筑风格解读的很棒!尤其喜欢你对柱、廊柱、柱础这些建筑元素的分析,简直是开阔了我的眼界!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关于鲁西南房屋的探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这篇文章让我对鲁西南房屋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传统建筑中的细节确实很不常见,像柱子形状和装饰手法都充满了文化底蕴。值得好好品鉴一番。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月流沐@

我之前看过很多鲁西南民居,但从来没注意到这些“特殊构件”。这篇博文很有深度,把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我对鲁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认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夏初开

我觉得文章写的挺好的,能清晰地介绍鲁西南房屋中柱、廊柱、柱础的特点。但我更想了解这些特殊构件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对于一些建筑小白来说,这篇博文可能有点专业。希望能加入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或图片,这样更容易让大家理解这些特殊构件的区别.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虽然我对古代建筑比较感兴趣,但我感觉这篇文章的内容偏深了点。作为一篇科普类型的文章,能不能更注重大众阅读体验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阑珊

鲁西南房屋“特色构件”确实很美观,很有韵味,但我觉得它也应该结合现代的生活需求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份文化艺术精髓。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满心狼藉

这篇文章写的太细了,我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什么连接。能不能简化一下内容,突出柱、廊柱、柱础之间的关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恍

这篇博文让我对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实地考察一下鲁西南房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波映月

文章图片选择的不错,能清晰地展现这些“特殊构件”的特点。希望下次更新的时候能增加更多图片,让大家更有直观的感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别经年

柱础的设计真是妙极了! 仔细看细节,才知道它蕴含着那么多寓意和文化内涵...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这篇文章让我对鲁西南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些看似古老的结构设计,如今看来依然充满智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球的我

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鲁西南房屋的科普文章,比如各种特色构件的历史、应用场景等等,这方面的解读实在太少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秒淘你心窝

对于我们建筑爱好者来说,这篇博文真是个宝藏!它不仅介绍了鲁西南房屋的特色构件,还分析了它们的设计理念和背后的历史背景,真可谓是学到满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初

文章讲得有点抽象,像"榫卯结构"这种专业术语,对于没有建筑基础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建议加入更多直观描述或实例讲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尘埃落定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鲁西南房屋的独特魅力做了很好的概括,它不仅让人了解了建筑本身,也更能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瑾澜

很喜欢文章里提到的"简洁美",鲁西南房屋的各个细节都很注重实用性,却又不失艺术感!这种低调奢华的审美观真是太棒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良人凉人

希望以后能看到对更多建筑类型的分析,例如古代住宅、寺庙建筑等等,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建筑文化的变迁。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忘初心

我觉得这篇博文很有价值,它不仅讲解了鲁西南房屋的特色构件,还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技术的思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5

网站地图